Yuhao.app Logo
Project sections are under maintenance. Please visit my GitHub in the meantime.
加鹽誌

閒人﹁鹹﹂語

舊稿

再致︽加鹽︾

公元二〇二五年八月二九日


從數碼愛好者到開發者的轉變,真要說起來,是從和摯友創立︽加鹽︾網誌開始。七年過去了,寫作的習慣斷斷續續,但我從未忘記過︽加鹽︾。去年年末,大病初癒,休學賦閒在家,又冒出了重啟︽加鹽︾的想法。說起來滑稽,這其實已是第二次重啟。在︽加鹽︾下線不久後,有一個叫做︽時人︾Hoi Polloi 的短命網誌。托 WordPress 之福,︽時人︾仍然在線。

當中就有這麼一篇︿致︽加鹽︾﹀。如若是今天再讓我寫這麼一篇,斷然不會有過往寫得好,便只好再刊︱︱


致︽加鹽︾

自從 2017 年創立︽加鹽︾博客以來,鄙人及兩位摯友為︽加鹽︾貢獻了超過百餘篇博客。盡管我們從未追蹤過訪問人次,但可以肯定的是,這個數字不會太高。即便如此,我們仍堅持了約一年時間,並持續探索︽加鹽︾的可能性。

在 2018 年的時候,隨著三位作者進入高三,即便我們所在地域不同,學業的壓力仍成倍增長。不約而同地,我們停止了︽加鹽︾的更新。當時的︽加鹽︾運行在 Google 的 GCE 平台,因為 Google 的試用策略,我們得以免費讓︽加鹽︾運行一整年。2018 年的暑假,試用期結束了。試用期的結束中斷了我架設在伺服器上的 VPN 服務,使得我無法訪問 GCE 控制台並續費。當我回到美國並迎接新的學年時,GCE 早已刪除了我們的實例,我們也丟失了︽加鹽︾的最新資料。

值得慶幸的是,我的電腦至今仍存留了一份 2017 年 10 月的備份,我們對︽加鹽︾的大部分記憶也得以保留。而在高三的這一學年,我也數次嘗試重新構建︽加鹽︾,只可惜由於各種原因都沒有成功或繼續下去。

時間來到 2018 年 12 月,在我的腦海裡一直沉沉浮浮地飄著 Hoi Polloi。在這個詞,以及它背後的想法驅動下,我開始寫下這篇文章。而落筆時的第一個念頭,就是給︽加鹽︾寫一篇文章。

實際上,我必須要坦誠⁚盡管我一直在使用﹁我們﹂一詞,我在寫下這篇文章時並沒有聯繫其他作者,甚至 Hoi Polloi 這個計劃也沒有找任何人談過。儘管如此,我仍然邁出了 Hoi Polloi 的第一步︱︱寫下這篇文章。與其說這是一篇文章,這更像是一篇講稿︔一篇葬禮上的講稿。而安息在棺木之中的,正是︽加鹽︾。

如果你願意繼續聽下去的話,你會明白為什麼我沒有聯繫其他作者,也會明白︽加鹽︾為什麼會被人工地抹殺。這是 Hoi Polloi 的第一篇文章,也是一系列文章的第一篇。至於那兩個問題的答案,我會在其他篇內揭示。但這一篇,是獻給︽加鹽︾的。

︽加鹽︾是一個開始,而 Hoi Polloi 是一個繼續。

︱︱二〇一八年十二月二〇日 原載於︽時人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