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人
公元二〇二五年八月二九日
上篇再刊了︽時人︾的第一篇文章⁚︿再致︿加鹽﹀﹀。今天來復刊第二篇。
再讀這篇文章時,我其實是相當驚訝的。文章的開端讓我原以為自己寫了一篇批判當今社會物慾橫流、科技驅動的資本主義體制的﹁小﹂生常談。沒想到後一節筆鋒一轉,開始批評為了 niche 而 niche 的偽小眾。看起來以前也沒有記憶中那麼憤世嫉俗。這篇文章敗在了結尾,以文化為題卻停在了階級和平等,實在是牽強。
其實這兩年我可以感受到自己在許多事情上的看法沒有以前那麼 progressive 了︔這是一個好事,以前太非黑即白了。那時候很多的執念其實最終建立在傷害他人的基礎上,現在只惜沒有早點棄之。可一個人終歸是要 stand up 的,但若完全失去信念,又怎麼能做到呢︖過去的我沒有讓現在失望,反過來又是否如此呢︖還望自己也可以找到﹁內心精神和物質的平衡﹂。
Hoi Polloi 的立意
我最初取名為 Hoi Polloi,其實是對﹁小眾文化﹂的諷刺。
Hoi Polloi 是拉丁文中﹁庶民﹂的意思。庶民文化即是﹁主流文化﹂,是小眾文化的對立面。隨著國內逐漸步入黃金的現代社會,越來越多元的文化開始出現分支。宏觀層面講,人與人的思想正變得越來越私密,普世大眾的連結正在喪失。小眾文化成為現代人最新的時尚追求。
小眾文化雖寫作﹁小眾文化﹂,其實卻是﹁消費主義﹂這四個字。小眾文化早已淪為商標文化一類的東西,成為商業公司左右消費者的傀儡。實際上,隨著資本主義帶來的消費主義在世界性的風行,消費者成為新的 Hoi Polloi︵庶民︶階級,而權貴階級則被商業巨擎們所接替。在世界範圍內,中產階級正在消失,社會兩極化趨勢愈來愈明顯。而當人們將各色商業包裝的小眾文化作為避風港時,我們或多或少在增加這種趨勢。
我之所以將網站取名為 Hoi Polloi,最初正是為了諷刺這一點。當﹁小眾﹂變成了大眾和虛榮的一部分,真正的小眾就會被消磨殆盡。商業文化和大眾正在侵蝕小群體和社會集體本身。這一切就如二手玫瑰在︿火車快開﹀裡所唱的一樣⁚
﹁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在賣 賣︙︙
我往哪逃
我看你往哪裡逃﹂
但隨著我對網站立意的持續思考,我意識到我以上理解的狹隘之處。厭惡商業化其實是我自己的有色眼鏡。
我認為 Hoi Polloi 應該儘量成為﹁後現代﹂的指路標。而現代文化又是後現代文化的基石,所以一味否認現代文化是無法認清現實的。
於是我對 Hoi Polloi 這個名字又有了深刻的體會。這個部落格的目的並不應是反對消費主義,或所謂﹁虛偽的﹂小眾文化。Hoi Polloi 中諷刺的真正意義,是為了點名所謂小眾文化其實就是流行文化的本質。在了解了這一點後,我們以期站在一個中立的位置,去理解和學習大眾文化與小眾文化。
定調
在思考了這些之後,我終於可以為 Hoi Polloi 定調了⁚
隨著現代社會的物慾橫流,以及自由文化的傳播,現代人越來越難在大眾中找到歸屬。人們開始透過異化自己的方式來獲得安全感。越來越多的團體開始走向對立和極端。但回到一個絕對統一價值觀的世界,又無疑是社會的倒退。
Hoi Polloi 希望透過在大眾文化和小眾文化的探索,帶領讀者找到後現代主義的歸宿︔透過臨摹全局,來找到內心精神和物質的平衡。
而 Hoi Polloi 真正想強調的是⁚沒有小眾文化就不是大眾文化,沒有小眾階級就不是大眾階級。它呼籲思想和知識上的平等,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。Hoi Polloi 不鼓勵或反對完全絕對的思想,也不鼓勵或反對完全相對的思想。它希望找到絕對和相對之間的平衡。
Hoi Polloi 追求盡善盡美,但絕不強調完美。我們不應懲罰懶惰,相反地,我們應理解它。我們期望人們可以找到一個介於個人信仰和普世信仰之間的位置,讓隱私和分享都有空間。
︱︱二〇一八年十二月二一日 原載於︽時人︾